給孩子的話 專輯介紹
龐龍2018年最新專輯《給孩子的話》。從《父親》到《給孩子的話》,龐龍最懂平凡的我們 一個生活與音樂同步的龐龍 1998年,龐龍發行了自己的首張個人專輯《龍的香火》,在《兩只蝴蝶》還沒飛進你的窗口時,龐龍也以這張如今聽起來略顯青澀的專輯,宣告了他的正式出道。這是龐龍音樂成長的起點,也是他人生成長的一個起點。于音樂來講,《龍的香火》代表著出發;于生命來講,《龍的香火》則宣告了龐龍的長大。這種長大的標志,也全在《父親》這首歌曲里。沒什么形容、也沒什么比喻,不需要前綴,亦不需要定語,《父親》就是把最簡單稱呼,當成了一首歌曲的名字。這是一聲呼喚,也是一種關系,簡單的一首歌曲,仿佛是將朱自清名篇《背影》的細節,幻化成為了音符,輕輕灑落在你我的眼前。“兒今我已經堅強,你為我插上翅膀”。所有男兒最初的飛翔,就像龐龍在《父親》這首歌里所唱的一樣,離不開父親最初的激勵與助力。一晃二十年過去了,龐龍又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給孩子的話》。從獻給父親的《父親》,到獻給兒子的《給孩子的話》,這其間記錄了一個男人的蛻變與成長,也記錄了龐龍人生角色的變化。曾經的他,注視著慈祥的父親,告訴他自己已經長大。如今的他,在每一個清晨與夜晚,祈禱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的長大,也能夠自由的飛翔。從《父親》到《給孩子的話》,這兩首歌既是一種成長的見證,也是一種成長的呼應。不得不承認,作為歌手的龐龍,這些年確實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被傳播更被傳唱。但在龐龍的音樂世界里,卻始終保持著一種歌與生活的同步,不需要文案與企劃去造概念,也不需要唱片公司是定位和包裝,龐龍的歌,既是本人,而他也將自己的生活,以成長的歷程,順序又漸進的把它們唱成了歌。比如獻給愛人的《美好》,獻給母親的《人生第一次》。當歌曲不再是演著別人的角色、唱著別人的愛情,那這樣的歌手,也就只有兩個字可以定義:真實。沒有編曲的編曲,竟然有巨大的回響 《給孩子的話》是龐龍獻給自己孩子的歌。這種類型和主題的歌曲有很多,但寫起來往往最難。越是身邊的人,有時候你越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寫的太家常,歌手會覺得創作沒有技術含量;寫的太用力,又會讓歌手陷入過度表達的意境,從而在創作的世界里,迷失了創作與真實的關系。一個歌手唱一首關于孩子的歌曲,他首先不應該是一個歌手,而是一個父親。同樣的,這樣一首歌曲,它首先也不應該是一首作品,而就是一次對話,或者就是一封書信。龐龍創作的這首《給孩子的話》,恰恰就和單曲封面一樣,就是一封寫給自己兒子的信。在這封書信里,龐龍沒有用澎湃的語言,將自己塑造成偉光正的高大形象,也沒有把人生的哲理,用名人名言來鍍金。這就是一個父親與孩子在嘮家常,在平凡又日常的語境里,呈現溫情的語重心長。不要說這里面沒有壯麗的景象,沒有懸疑的情節,一個父親對于兒子的寄望,其實歸根結底只是兩點:一是平安的成長,二是自由的飛翔。《給孩子的話》在音樂上也是可圈可點,而它的可圈可點之處,恰恰就是沒有任何音樂技術的亮點。在一個越來越強調音色與節奏,以及錄音與演奏技術的時代,《給孩子的話》的編曲,簡直就和沒有編曲一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幾個鋼琴和弦,整首作品甚至沒有間奏和獨奏,而且除了鋼琴和龐龍的人聲,就沒有第三種聲音出現,對于很多音樂人來講,這樣的作品顯然是不合音樂圈的規矩的。但這又何妨。即使孔凡東的鋼琴演奏技巧,只能以初級形容。但大量琴聲的留白,卻為龐龍的人聲,直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再加上錄音時鋼琴的后置、人聲的前置,也讓《給孩子的話》這首歌曲,真的就像一段優美的講話,就在你耳邊回響,也加重了那份溫情的重量。如果說一首作品是一個空間,那么這個空間,終歸是有限的。你裝下了太多的音色和元素,裝下了太多的高音和低音,你就再裝不下真誠的情感、樸素的情懷。而當一首歌曲里,能夠讓情感與歌聲,有更多伸展的空間,反而能夠得到一種經久不絕的回響。尤其是像《給孩子的話》這樣一首歌曲來講,重要的并不是唱的怎么樣,而是唱到心里去。《給孩子的話》會成為不斷傳唱下去的話 《給孩子的話》,雖然是龐龍寫給自己孩子的一些話,但因為歌曲內容,在表達父子情感的通用性,也讓這首歌曲有了通用性。它適合所有的父親,它里面的話,也適合所有的孩子。從《父親》到《人生第一次》,從《美好》到《給孩子的話》,龐龍一直在音樂里,唱著關于生活的那些話。在舞臺上,他是一名優秀的歌手,走下舞臺的他,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是父親的兒子,也是兒子的父親,他是母親的孩子,還是妻子的丈夫。在音樂里離不開家人的龐龍,他的歌曲也才會變得家常。用家常來定義歌曲,或許會讓很多的年輕人不滿意、不滿足。在他們的眼里,音樂應該是有野心的、有夢想的,音樂舞臺也應該是巨大的、立體的、繁華的。所以,現在的音樂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在一堆音色、元素和節奏的組合之下,你能聽到的也僅僅只是音色、元素和節奏。以音樂性去制作音樂,用音樂性來討論音樂,這恰恰讓現在的音樂,變得不再像音樂。真正的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這些情感,包括了親情、友情和愛情,它們樸素卻美好,真實又美妙。音樂也是一種成長與修行。比如龐龍,作為一個歌手的他,在20年前的《父親》里,唱出了他對父親的感恩,以及他對遠飛的期望。而在20年后的《給孩子的話》里,他又唱出了作為一個父親對孩子的牽掛,以及對他未來的無限寄望。這是一個男人的成長,也是一種傳統的延續。也是作為歌手的龐龍,最終還將他對孩子的情感,寫成了作品、唱成了歌曲。龐龍在《給孩子的話》里的每句話,就是所有父親對孩子想說卻不知道怎么說出口的話,而音樂就此成了親情交流最好的載體。父子之情,人皆有之,但像《給孩子的話》這樣的歌曲,卻自有一種撥開云霧見月明的作用,讓更多人因為一首好歌而感動,并為之受用,還會因為作品的觸動,讓所有人付之以實際的行動。這也才是音樂的使命。國際化的事情,就交給其他的音樂人去做,龐龍的這首《給孩子的話》,則可以以經典讀本的方式,不斷地傳唱下去。在我們的記憶中,曾經因為《父親和我》、《爸爸的草鞋》等等歌曲,更明白了親情的可貴,而《給孩子的話》則將是又一段新記憶的開始。文/愛地人給孩子的話歌曲
龐龍的更多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