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別處 專輯介紹
中國搖滾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青年的心靈史。 在這個所謂廣義的金融時代,經濟至上主義造成了普遍的享樂主義的泛濫,而當我們看到還有那么一些青年在時代的邊緣(前沿)苦苦的為獨立自主而掙扎,為個人價值而思考的時候,我們才發覺,他們似乎是這個為金錢所左右的朦昧時代的一種希望.而搖滾樂乃是他們的有力武器! 當lennon沉浸在imagine的時候,崔健說了"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吧;而當kurt cobain已經開始all apologise很久后,許巍卻唱到"多少次的雨水沒能洗去你那太厚的灰塵".搖滾樂在地域于文化上的距離和差異是一個由來已久的事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區別依然不會有什么本質的改變.而對于一個有著五千年頑固排斥外來文化歷史的國家來說,搖滾樂所受的待遇不會比汽車彩電更好,當然,也不會比鴉片更差,正如我們在官方話語系統里面所看到的那樣。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許巍和大多數流行樂"工作者"一樣,過著四處奔波,走穴演出,歌廳駐唱,伴奏樂手之類的生活,這段動蕩不安的經歷成為許巍后來許多歌曲的主題和注釋,無需仔細研究,我們便可注意到在許巍的歌詞中反復使用了這樣一些詞語:茫然,孤獨,絕望,憂傷,等待....;"漂泊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概念,它既是原因也是結果,那并不僅僅是許巍一個人的命運吧,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多數歌手(樂手)已經或正在渝為不折不扣的物質主義者,利益的驅使令他們心甘情愿的做一名垃圾音樂流水線上的操作員。許巍是一個不斷在自我世界中行走的旅人,作為一個孤獨的跋涉者,他用歌聲來傳達"在別處"(那是哪兒?)所獲得的種種感受;對于聽者,其中的距離反而帶有一種故友重逢的親切與欣慰之感,所謂心有戚戚焉是也。 面對像《在別處》這樣的音樂專輯,只能用"卓而不群"來形容,我們只能說:搖滾樂是可以做成這樣的。美妙動聽而又不失其特立獨行的品味。總是難忘的只用那些曾經給我們真正感動過的東西:一首詩,一幅畫,一聲嘆息,一個吻或者一支歌,此外,在茫茫人生中,究竟還有些什呢?有些歌是給白癡聽的,比如虛假偽善的愛國主義,無病呻吟的花前月下,貌似戰士的外強中干;然而許巍的不是,在許巍的話語系里,始終可以找到其個人內在的獨特品質:敏感,憂慮,內向以及對美好的向往和終于音樂的信念。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個很多人的感覺功能已退化(進化?!)為麻木不仁的時代,在這個不之感動為何物的時代,(今日的文化生活是偽裝體面的騙子的樂園)我們從許巍的歌聲中收到了這樣一些訊號:激情,真誠,思索和感動,這一切不僅僅發生"在別處"。 《在別處》是許巍給我們的一份音樂宣言,它表明在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真情依然是重要的和必需的,因為物質生活的豐富并不能改變精神日益蒼白與情感漸趨貧乏的現實.